在中国,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改变着亿万人的命运。中华大地的山川湖泊间,曾经有一些地区因为与世隔绝的环境,阻隔着老百姓通往富裕的进程。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也是一片深度贫困的土地,这里,是四川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2020年,在吉利人才发展协同委员会的统筹部署和全力支持下,吉利学院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情怀投身教育脱贫攻坚事业。学校充分发挥吉利人才发展协同委员会在教育、技术、产业等领域优势,全力参与凉山布拖县教育乡村振兴,为大凉山的孩子架起一道通往外面世界的桥梁。
2020年9月,吉利人才发展协同委员会认真贯彻落实吉利公益主张,将“精准扶贫”的触角延伸到中国最贫困的角落——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
为打赢凉山脱贫攻坚战,吉利人才发展协同委员会专门选调熟悉现代教育技术、彝族文化和社会调查等领域的专家教师,成立以陆丹主席为组长的定点扶贫“领导小组”,以吉利学院执行校长阙海宝为组长的“扶贫工作小组”,全力参与脱贫攻坚行动。
扶贫工作小组行程2万余公里,先后26次前往凉山布拖、昭觉县。深入两县88所小学和村小教学点开展走访调研。吉利人才发展协同委员会先后制定《助力凉山州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助力凉山教育脱贫攻坚调研报告》、《2021助力凉山州教育脱贫攻坚工作计划》。以问题为抓手,确立精准教育扶贫模式;以目标为引领,制定精准扶贫技术路线;以结果为导向,推进精准教育扶贫工作。
第一步以硬件提升为基础,建设两县“全覆盖”智慧教室,实现贫困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质的飞跃;第二步打造智慧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逐步实现县内、州内、全省、全国(甚至全球)优质资源共享。
一年来,吉利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吉利人才发展协同委员会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不断探索教育帮扶中的“吉利模式,布拖样板”。围绕“扶教+扶校+扶智+扶志”四位一体策略,聚焦“远程教育 信息技术 智慧教室”。采用线上+线下、理论+实践、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已建成“智慧教室”38间,捐赠儿童工具书6000册及学习用具,开展“个性化师资培训” 20余次,参训教师达 1000 余人;开展布拖骨干教师成都研学;推动当地班主任技能大赛;搭建“智慧云”平台,实现山区和城市优质教育共享,建立凉山本土化“阿都微课资源”。
从硬件到软件,从外部打破到内生动力,从技术变革到理念创新,在“吉利模式 布拖样板”赋能下,布拖教育信息化有了明显改善。改变,不再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教育,有了更多的热爱与坚定支持。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引入优质外部资源,既解决了教育脱贫攻坚过渡期人才引进的困难,更扩大了师生的视野。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吉利人才发展协同委员会必将赓续实业报国、教育兴国的爱国精神,紧握乡村振兴的接力棒,奋力描绘凉山教育乡村振兴的美丽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