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学院是由吉利控股集团举办的非营利性普通本科高校,始建于1999年;2014年升格为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校;2020年,积极响应党中央“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号召,在教育部、北京市、四川省、成都市和北京大学支持下,经教育部批准整体搬迁至成都东部新区办学。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深入实施“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不断提升大思政格局的建设能力和水平,秉承“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校训,培养基础理论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坚持“地方型、应用型、行业性”办学定位,立足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聚焦电子信息、汽车、新能源、低空经济等产业变革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社会需求,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持续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激发办学活力,朝着高质量产教融合和数字化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目标稳步前行。
办学条件
学校位于成都市东部新区美丽的龙泉湖畔,校园占地2000余亩,规划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在校生2万余人。学校践行人与建筑、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融入校园建设与校园治理,构建出“创梦、温馨、智慧、生态”四位一体的智美校园体系。
学校建有载人航天空间站高精度时频实验系统(成都站)、汽车工程实验实训中心、智能车路云协同感知与安全技术实验室、超算中心等一大批高精尖实验实训室,拥有国家汽车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科普基地、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高标准实验实训平台。
学校按照“稳定、培养、引进、借智”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初步构建了一支师德高尚、结构科学、业务精湛、勤勉奋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科专业
学校聚焦低空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信息等国家、区域重大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推动学科重构。发挥吉利控股集团产业优势,产教深度融合,做强“数字化+”智能科技专业集群,做优“数字化+”经济管理专业集群,做特“数字化+”人文艺体专业集群。学校设有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智能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商学院、盛宝金融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等16个二级学院,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智能车辆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艺术设计学等39个本科招生专业,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文学、法学、理学多学科交叉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其中,机械工程学科入选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培育学科,车辆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人才培养
学校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人才培养理念,聚焦一流课程,一流专业,持续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构建六个系统、五方联动、四个机构、三个监管层面、两个观测点、一个回路的“六五四三二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夯实质量保障基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质量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接,将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将实训课程与生产实践对接,校企联动开展课程设计,围绕企业生产实践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和实习实训资源;聚焦一流课程建设,通过“校-院-室”课程联动机制,加大课程建设经费投入,组建“传帮带”课程团队,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一流课程进阶培育体系;以“三高课堂”(高到课率、高抬头率、高满意率)为抓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探索体验式、探究式、项目式多元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提升学生满意度,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搬迁成都以来,学校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应用型品牌课程等17 门,省级优势专业3个,省级高阶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省级创新实践教学案例5个,省级内涵建设项目金课1门,省级就业创业金课1门,省级本科高校首批应用型产教融合品牌教材1部。建设校级品牌课程104门,校级一流课程36门。《基于汽车产业链的“六双”“六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智能座舱软件设计与开发团队获评省级优秀教师团队,2024年学校教师获省级教师创新大赛一等奖、国赛二等奖,成绩居四川省民办高校首位。
交流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快构建合作交流办学体系。先后与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20余所高校开展校际交流合作,聚焦实验实训室、人才培养、课程融合、师资交流、科创平台共享等领域深度合作;与英国、意大利、西班牙、马来西亚等国家的36所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开放包容的教育伙伴关系,推进课程共建与学分互认,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拓宽教育视野和发展格局。
科学研究
学校瞄准产业技术升级迭代,以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以解决工程技术问题为主要方向,与行业头部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通过企业命题、学校接题的“真题真做”科研合作模式,推动校企共同完成技术攻关、产品攻关、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任务。近三年,全校师生发表论文1200余篇,北大核心及以上论文162篇,其中SCI论文91篇,授权专利134项,获批申请软件著作权475项。近三年,学校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级社科基金项目、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省级科普基地、成都软科学研究项目、成都海智基地工作站等立项的重大突破,相关成果获得中国发明创业创新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四川省计算机科学奖等奖项。近三年,科研经费累计突破1亿元。
近三年,学校与吉利控股集团旗下企业联合进行项目攻关,双向赋能,产出《BLDC低压电机控制电路设计及验证》等“真题真做”共研课题62项,其中13项已实现成果转化,用于银河E5等量产车型,实现经济效益超亿元。
办学特色
学校强化特色意识,注重特色培育,聚焦特色发展,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和千人千面三创育人两大办学特色。学校充分发挥“企业办校,产教融合”的天然优势,打破教育与产业的边界,通过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校企共建特色班、校企共建实验室、校企共研课题,校企共育双师型教师,校企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等方式,以产品思维真做实做,全力推动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学校围绕汽车行业“研、产、销、服”生态链建设学科专业链,紧密依托吉利控股集团的产业、技术、人才资源优势,构建基于汽车产业链的“六双六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适应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探索出一条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向共赢的校企协同育人特色路径。
秉承“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校训,满足学生差异化发展需求,学校打破千人一面育人模式,创新构建了“一个中心、两大循环、三种业态、四项融合、五个一工程”的千人千面三创育人体系,聚焦学生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创造能力培养核心,通过一专一课,一专一员,一专一师,一专一创,一专一成,探索更多个性化育人方式,助力学生实现更高价值。2022-2024年,学生累计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获奖1599项,学校共孵化学生项目5178项,学生创办企业128家,学生发明专利189项。2022年,荣获全国创新创业典范高校。2023年被评为市级众创空间、市级创业孵化基地。2024年市级众创空间成功升级为省级众创空间,同时获评成都市退役军人创业基地。
办学成效
近年来,学校荣获“全国民办高校党建优秀成果”“教育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规划设计一等奖”“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四川省绿色学校”“全国新媒体传播创新本科高校”“四川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单位”等100余项荣誉;先后获批“国家汽车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新能源(电动)汽车诊断维修技师培训认证中心”“国家二手车鉴定评估师认证中心”“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培育对象及全国工商联人才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
2022年荣获全国产教融合典范高校,2024年荣获中国产教融合百强院校,学校入选中国战略学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2023年学校获批四川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5年艾瑞深校友会中国民办大学I类院校排名位列第8位,居省内同类院校第一。
近年来,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吻合度达96.28%,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96%,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以上,累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0万余人。学校办学成效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科技日报等数十家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报道。
未来展望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站在风云际会的新时代前沿,吉利学院将坚持与产业同频共振,与国家同向同行,以跨界校园、跨区校园、跨线校园——“三个校园”建设为动能,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内涵式特色发展之路,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枢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平台提供人力、智力支撑,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吉利学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