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发展历程
董事长
校长致辞
校领导
校党委
机构设置
学校文化
学校荣誉
教学单位
智能制造学院
智能科技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航空航天学院
商学院
盛宝金融科技学院
教育学院
数字媒体与表演学院
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博雅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师资队伍
师资概况
名师风采
教育教学
本科教育
学历查询
北京教务
科学研究
招生就业
招生网
就业网
党建园地
新闻资讯
合作交流
校园服务
校园一卡通
图书服务
电话黄页
招标信息
校园地图
人才招聘
请输入您要搜索的内容:
首页 焦点新闻 正文
焦点新闻

推动高校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我校举行教育强国背景下外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特色论坛

发表于:2024-12-11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12月7—8日,“教育强国背景下外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特色论坛”在成都举办。吉利学院副校长王敏、四川省应用外语研究会会长李伟彬分别致辞。来自国内各高校的150余位与会学者围绕外语学科专业建设与课程思政、翻译学科研究前沿动态、翻译硕士特色建设等议题,从发展理念、建设路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展开交流,推动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

历经百余年发展,外语教育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密切关联,为不断完善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和教育基础作出了贡献。教育强国背景下,外语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如何培养内知国情、外晓世界的国际化翻译人才?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表示,中国翻译界的任务已经从过去传统的“翻译世界”,转变到更多的“翻译中国”。自2007年开设以来,MTI教育在为社会提供实践型人才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纯研究型人才趋于饱和,而实践型人才严重不足。DTI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今后的方向就是培养实践型高端译者。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刘玉梅分析了高校外语专业现状、发展挑战和机遇以及优化调整的可能路径。她提出,外语专业要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谋特色培养之路;要紧抓内涵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外语教育应当聚焦语言服务和语言传播交流,最终实现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的外语类创新人才。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欣提出,我们要尝试从创新教育体系研究和全球话语能力的维度,探索新时代外语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有机融合,适应新时代国家对外传播的需求,着力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和涉外法治研究能力,实现区域式外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统筹人力优势,在复合型知识基础、创新型能力结构、全场景传播素养等方面着力,形成贯通式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传播与外语”“定点与流动”“国内与国外”三结合优化培育环节,将外语教育稳步发展为高端国际传播人才的“孵化器”和“蓄水池”。王欣表示,我们要以外语学科为基础,着力培养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大力推进新技术在外语学科学术研究中的应用,推动外语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从而让外语学科在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国参与国际治理、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方面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翻译是跨语言的知识再生产的社会、文化传播实践行为。上海交通大学《当代外语研究》主编杨枫在题为《翻译与传播的知识翻译学阐释》的主旨发言中提出,知识翻译学讨论的“知识”概念是通过传播媒介进行的知识运动。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知识传播具有生态特征,由受众需求、传播媒介、传播手段、传播技术等构成了知识传播生态系统,知识体系与生态体系在传播的过程中相互作用,实现生态性传播和可持续发展是这一模式的主要目标。知识传播内容来自于知识传播者,知识传播者用于传播的知识内容就是其本身所拥有的知识,知识接收者所反馈的相关知识也源于其自身的理解与表达,它并不能自主发生变化,从属于知识传播主体。知识反馈并不独立影响知识传播,而是与知识从知识传播者向知识接收者的正向传递共同构成知识主体的知识交互的形式来对知识传播过程产生影响。翻译与传播是一对孪生姊妹,天生具有同构与互动性,但是翻译和传播如何凝结成一个复杂而有效的思想和行为,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学术问题。复旦大学《翻译教学与研究》主编康志峰分享了体认口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吉利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孔令翠分享了“体认、格致与《汜胜之书今释》自译”。

外语学科发展理念如何与地方民办高校学科建设实践有机结合?来自四川省内外的多所民办高校外国语学院院长参与圆桌论坛,分享办学成就与特色经验。

本次论坛由吉利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主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翻译》编辑部、《翻译研究与教学》编辑部、《当代外语研究》编辑部和《外国语文》编辑部协办。


上一篇:专家学者“把脉开方”,共促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2024 年吉利学院学科规划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专题研修班成功举办 下一篇:芯位蜜线 | 平台合作机构用户登录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