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发展历程
董事长
校长致辞
校领导
校党委
机构设置
学校文化
学校荣誉
教学单位
智能制造学院
智能科技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航空航天学院
商学院
盛宝金融科技学院
教育学院
数字媒体与表演学院
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博雅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师资队伍
师资概况
名师风采
教育教学
本科教育
学历查询
北京教务
科学研究
招生就业
招生网
就业网
党建园地
新闻资讯
合作交流
校园服务
校园一卡通
图书服务
电话黄页
招标信息
校园地图
人才招聘
请输入您要搜索的内容:
首页 焦点新闻 正文
焦点新闻

吉利学院2025届毕业生实习图鉴,他们在“真题真做”中破茧蝶变!

发表于:2025-03-19来源:宣传部、各学院

2025届毕业生实习中期检查如火如荼

学校涌现出一批实习典型学生 


从课堂到产线

从校园到职场

从理论学习到实战演练

2025届毕业生们在实习的舞台上

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他们中

有人将书本上知识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软件测试的实践中找到职业方向 

有人在团队协作的熔炉中历练

寻找并实现自我价值 

有人深度参与汽车结构设计

在复杂的汽车制造工艺中寻找最优解  

也有人通过不断磨炼设计技能

实现个人成长与职业认知的飞跃 

…… 

让我们一起

走近这些2025届毕业生

看他们如何以青春力量

劈波斩浪,破茧蝶变

带着“产业基因”上岗
       实现从校园到职场无缝衔接

微信图片_20250319085649.jpg
从左至右:罗蝶、张强、杨帅

罗蝶,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21级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获得5项发明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累计获得国家级荣誉3项、省部级荣誉5项。作为学校与吉利汽车集团校企共建特色班“四化创新班”的首批学员,罗蝶的大学成长路径始终与行业需求紧密契合。

“四化创新班”打破了传统的课堂边界,校内教师+企业工程师聚焦行业需求共同授课,学生可以通过企业的“吉时学”“智库”平台,接触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灵活补给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行业知识。在“四化创新班”,学生团队不仅能沉浸式参与企业实际产品研发和技术难题攻关,还能在实际应用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深度融合,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

这种“自带产业基因”的培养模式,让罗蝶在校期间就提前摸清了行业动态。大三时,罗蝶通过层层选拔正式加入“四化创新班”,经过近1年的专业深耕和跨学科知识拓展,顺利通过结业考核,并进入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实习,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对接

跟罗蝶一样,来自智能科技学院的202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张强和2021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杨帅也凭借着“产业基因”优势,进入校企合作企业一线实习。张强在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智能驾驶中心主要负责首发车型“银河E5”的风险识别控制及相关测试工作。“学校组织的汽车基地工厂研学实践活动,让我提前对汽车生产可视化和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技术有了深入了解,而在参与吉利汽车研发中心的校企合作课题时,导师带我深入汽车架构研究,不断尝试在真实项目中解决问题。”这份经历也让他未出校门,就早早练就了系统性思维与严谨的工程素养。

在广域铭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软件测试岗位实习的杨帅则表示,“在学校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的GSWE数字实训工厂,我们不用出校门,就能够一键体验还原柔性定制、工业视觉、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这极大程度提高了我们的适岗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四化创新班”首批学员在校期间均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领域斩获佳绩,部分学生还成功申请了专利和软件著作权。首批结业的15名学生全部进入吉利企业实习,其中,12位在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3位在成都领克基地,充分展示了学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面的强劲实力。

真题真做
       铺就学生成长“高速路”

阮骏.png

阮骏,2021级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他不仅扎实掌握了人工智能的专业知识,还通过学校与吉利汽车研究院校企合作搭建的实践平台,以学生核心成员的身份深入参与了压缩机高压控制电路电源设计及验证研发。

“在校企合作项目中,我们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真正的参与者。”阮骏回忆道。他与团队成员一起,针对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信号串扰技术难题展开研究,最终提出优化电路布局方案,成功将信号失真率降低至行业标准值以下。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让他对汽车整车开发的系统工程产生了浓厚兴趣,而这种兴趣极大激发了他对汽车开发领域的职业向往。

目前,阮骏已正式进入吉利汽车研究院,担任制动开发实习生。实习期间,他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参与了汽车底盘制动管路正向开发的全流程,主导完成了6个车型项目的概念设计、三维建模到工艺评审的完整链路开发。
姚雪玲.png

来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21级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姚雪玲,也是该校企合作项目的受益者。在校期间,她就曾多次主持省级大创项目、申请专利,并获得多项省级荣誉。通过校企合作,她参与了研究院热管理系统相关设计,负责BLDC模块原理图设计与实现。这段经历让姚雪玲的实战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也为她赢得了吉利汽车研究院新能源中心的研发实习offer

在产教融合的浪潮中,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已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姚雪玲、阮骏等20名学生集中入职吉利汽车研究院,就是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的生动缩影。依托学校与吉利汽车研究院校企共研项目,师生联合开展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域控技术研究,解决热管理系统板卡集成、通信网络构建等核心问题,助力学生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华丽转身,铺就了一条通往职业成功的“高速路”。

从课堂到产线
       在真实项目的淬炼中不断突破

2025年2月10日,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2025届毕业生王熙雅,在完成学校与吉利创新设计院为期1年的联合课程培训后,凭借出色的表现顺利通过考核,与众多来自985、211高校的优秀学子一起成功入职吉利创新设计院(上海总部),正式参与到汽车内饰设计工作中。王熙雅.jpg

王熙雅口中的“校企联合课程”正是学校与吉利创新设计院以跨界合作和产教融合为核心理念,以共建汽车创新设计产业学院为战略支撑,联合开展的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将企业真实项目设计需求无缝嵌入教学场景,这就是产业学院最独特的地方。”王熙雅说道,在产业学院联合培养的课程表上,既有《汽车三维建模-blender》《Alias-汽车三维建模》等硬核技法课,也有《汽车设计表现技法》《PS汽车草图渲染技法》《创意设计表达》等特色实践课程。每门课都由吉利创新设计院的资深工程师亲自授课,作业都是源自吉利真实项目的设计需求。

这种“真题真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行业最前沿的设计挑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不是在模拟设计,而是在为真实的汽车项目提供解决方案。”王熙雅表示,正是这种深度融合的教学方式,让她在进入职场前就具备了“准职业设计师”的素养,也为她顺利入职吉利创新设计院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依托吉利控股集团产业资源优势,紧密对接集团乘用车、新能源商用车、科技、出行四大产业板块,建设7个产业学院,涵盖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金融科技、数字营销及汽车创新设计等关键领域。其中,汽车创新设计产业学院在产品思维特色课程构建、高仿真实践教学场所打造、特色教材开发、校企课题共研、产教通教师培养、学生高质量实习就业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据悉,学校先后有15位同学通过产业学院的“跳板”进入吉利创新设计院实习,站在中国自主汽车设计的新起点上,带着对设计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


当青春撞上职场

2025届毕业生在真题真做中

逆流而上,破茧蝶变 

他们的成长历程

是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育人模式的生动诠释

也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好证明 

奋斗正青春

愿每一个你都能带着

学校的知识储备和企业的实战锤炼

在未来的职场征途中

乘风破浪

书写属于自己不设限的人生

 


策划:吴丽娟、刘瑞恒

部分资料来源:二级学院、学生受访者

撰稿:吴丽娟




 

 


上一篇:我校赴兄弟院校图书馆调研交流 下一篇:青春领路人丨十佳辅导员梁艳梅“三度”育人曲:尺度、深度、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