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发展历程
董事长
校长致辞
校领导
校党委
机构设置
学校文化
学校荣誉
教学单位
智能制造学院
智能科技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航空航天学院
商学院
盛宝金融科技学院
教育学院
数字媒体与表演学院
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博雅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师资队伍
师资概况
名师风采
教育教学
本科教育
学历查询
北京教务
科学研究
招生就业
招生网
就业网
党建园地
新闻资讯
合作交流
校园服务
校园一卡通
图书服务
电话黄页
招标信息
校园地图
人才招聘
请输入您要搜索的内容:
首页 焦点新闻 正文
焦点新闻

吉利学子入职世界500强企业探寻高质量就业背后的“硬功夫”

发表于:2024-08-02来源:

5月25日,成都高新区与吉利控股集团、吉利科技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吉利科技旗下沃飞长空全球总部及生产制造基地、吉利控股旗下吉利(四川)创新中心暨工业软件全国总部落地成都高新区。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施小琳会见了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一行并共同出席签约仪式。项目的签约落地,将助力成都市、成都高新区在低空经济、高端软件和智能网联产业领域取得进一步突破,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作为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吉利学院,就在签约前后,学校唐圣雨、李唯等为代表的16名吉利学子正式收到入职浙江宁波杭州湾吉利汽车研发中心等公司的签约offer,为高质量就业交上又一亮眼成绩单。

产教融合 就业成绩单亮眼 人才培养又开硕果

还未毕业就提前拿到offer与其他985、211等知名高校学子一起成功入职世界500强企业,并非是凭借偶然的“好运气”,而是学校与吉利汽车研发中心校企合作的“必然”结果。16名学子都来自于校企合作的吉利汽车实验班,都是产教融合的受益者。

早在2023年9月,学校在吉利汽车研发中心中央研发中心软件开发资深架构师、研发中心专家工作室金昶明博士一行莅临我校考察交流之际,校企双方就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创新协同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和措施展开深入探讨。

图片1.jpg

校企双方座谈

而会后,校企双方成立吉利汽车实验班便是立足培养“四新”应用型汽车人才,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实践。

不仅如此,学校还组织学生进行“职业岗前素养培训”“动员交流答疑会”等培训活动,吉利汽车研发中心的专家组多次到校考察交流、招聘宣讲、线下和线上面试后,最终选出了43名学生组成了首个汽车实验班。

 图片2.jpg

吉利汽车研发中心在吉利学院举行招聘会

2023年12月,汽车实验班的43名学生前往浙江宁波杭州湾吉利汽车研发中心的新能源、智能驾驶以及智能座舱部门,迎接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实习之旅。

43名学生分别来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智能科技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学院,覆盖了车辆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物联网,以及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7个专业领域。到达实习基地后,汽车研发中心安排了为期3天的培训内容,中心领导为同学们一对一配置了企业专家导师,以确保实习期间的指导和支持。在实习期间,学生融入一线的开发与测试工作,遵循“双元制培养”模式,由吉利汽车研发中心配置的专家导师和学校的老师共同指导他们直接参与汽车技术的前沿研究和创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经过三天的初步培训,学生们对企业文化、研发流程、项目管理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被分配到新能源、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等部门,开始参与真实的项目研发。从最初的理论学习到实际操作,每一个环节都让他们感受到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力量。

 图片3.jpg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李唯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李唯被分配到新能源及动力集成中心部门,他的导师是一位拥有多年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导师每天都会给他布置任务,从最简单的代码调试开始,逐步提升到算法优化。李在导师的指导下,不仅掌握了智能驾驶系统的基础构架,还在项目实践中提出了几项创新建议,得到了团队的认可。

谈及收获,李唯说到:“这次实习机会颇为难得,不仅带领我到了汽车行业的前沿,还培养了我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技能,丰富了自己的学术知识和实践经验。当然,特别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宝贵的平台,我才能收到入职吉利研发中心的offer。”

图片4.jpg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毛天浩

毛天浩则加入了智能驾驶中心。走进新能源及动力集成中心的第一天,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禁感到一丝紧张。这里的实验室布满了各种高科技设备,研究人员们忙碌地在各个工作台之间穿梭。作为一名实习生,他被安排在一个由资深工程师带领的小组中,主要负责电池管理系统的优化工作。

谈及人生中的第一次实习,毛天浩感慨:“到岗实习后收到的第一份工作是整理项目实验报告,让我至今印象深刻。”作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他对电池管理系统并不陌生,但真正接触到实际项目,还是第一次。他发现,这份报告详细记录了之前的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甚至包括了一些失败的尝试。这让他意识到,科研并非一帆风顺,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无数的挫折和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毛天浩逐渐融入了团队的工作节奏。他不仅在技术上得到提高,还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一次次的实验,一遍遍的数据分析,让他对新能源领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个月后,毛天浩在一次团队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建议在电池管理系统中引入一种新的算法,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迅速付诸实施。最终,他们的实验取得了显著进展,毛天浩也因此获得了团队的赞赏。在这个过程中,毛天浩深刻体会到,科研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不懈的实践和创新精神。他明白,这只是他职业生涯的开始,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在等待着他。

随着时间的推移,43名学生逐渐融入到了吉利汽车研发中心的工作氛围中。他们不仅在技术上有了显著提升,更在沟通协作、项目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每一个学生都在这段实习经历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明确了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图片5.jpg

首个汽车实验班的吉利学子

首个汽车实验班的成功举行、43名学生的顺利结业、16名学子的正式签约,不仅为吉利学子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通过这次产教深度融合的成功实践,学校和企业共同谱写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吉利控股集团支撑 蓄势科研产业化 赋能新质生产力

就正如李书福董事长在首届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中谈到:“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世界繁荣的源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大学是社会进步的牵引车,是创新人才的主要培养地。无论是什么大学,学术研究成果都需要产业化,产业化过程当然需要人才,而企业是学术成果产业化的最佳载体,也是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去处。”

“致力于建设高质量产教融合和数字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吉利教育事业的指导精神,已刻入吉利教育的DNA。作为吉利控股集团创办的首所本科高校,吉利学院始终坚定地走高质量产教融合和数字化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蓄势赋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助推力。

图片6.jpg吉利学院成为“机械行业吉利汽车产教协同人才培养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学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不断扩大“朋友圈”,升级产教融合模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吉利教育的产教融合经历了从1.0校企合作到3.0学校自带“干粮”融入企业科创体系,开展企业产品研发和生产技术攻关的迭代升级。产教融合的本质和核心是为学生提供高价值岗位,为企业发展赋能。

学校紧紧围绕汽车、电子信息、甲醇、低空飞行四个万亿级产业,锚定新质生产力重大时代命题和科技发展新趋势,牢牢抓住产教融合和数字化,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打通产教融合与产业链接的“最后一公里”,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质”人才支撑。 

共建汽车未来技术现代产业学院 促进高质量发展

吉利教育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成果,也是产教融合最好的实践载体。吉利的产教融合模式确定了“链接优势行业龙头企业”以开展“够高够深”产教融合合作,并依托产业学院,成立相关的产业研究院,开展科技前沿技术难题研究和应用型研究。

在未来,吉利学院将继续与吉利研发中心深度合作,共建汽车未来技术现代产业学院。该学院将以智能网联汽车、汽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为核心工作领域,与吉利汽车研发中心展开人才共育、科研共创的新形态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学院以汽车新四化发展为契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万亿产业为依据,努力打造成为汽车未来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双方将依托产业与学术优势,围绕新能源汽车与大数据算法,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更多有益探索,形成校企间“互派、互培、互动”的良好局面,为吉利集团和汽车行业培养更多适应汽车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新时代中国汽车人才。

产业学院的建立不仅仅是吉利研发中心与吉利学院之间的一次合作,更是一次知识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吉利研发中心作为行业领先的技术创新基地,将其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带入课堂,为学生们提供了直接接触行业最新动态的机会。而吉利学院则凭借其雄厚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理念,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

在课堂上,学生们不仅能学习到前沿的汽车技术理论,还能前往吉利研发中心,参与到实际项目的研发中。这种“学中做,做中学”的培养模式,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吉利研发中心与吉利学院的合作,不仅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也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不仅如此,吉利学院依托广泛的产业链、教育链优势和平台资源,目前已经建成了9个产业学院,让学校有了提前感知“春江水暖”的能力,更让学生拥有“顺风扯帆”的灵活思维和行为方式。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颗颗科技创新的种子正在悄然萌发,未来,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上一篇: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34支队伍,四天三夜,他们火力全开! 下一篇:突破!我校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荣获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