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吴丽娟 摄影 袁媛 王宇宏)随着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与科技革命迅猛推进,产业变革加速,对创新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急剧攀升。产教融合成为培育适配产业发展人才的关键路径。如何推动“校链融合”模式有效落地实施?成渝地区就业工作如何高质量发展?12月18日,由四川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指导,成都东部新区党群工作部和吉利学院联合主办的成渝地区“校链融合”高质量就业工作研讨会在吉利学院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顺利召开。研讨会上,与会领导为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川渝两地20所高校授牌,依托吉利控股集团“校链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发布了“校链融合”吉利宣言,形成区域政府、产业、高校三方协同,打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通道建设合力。
四川省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教育部就业调查四川分中心综合部部长查韵雅、成都东部新区党群工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处处长黎波、吉利学院副校长马常松、吉利控股集团校园雇主品牌平台西南高校负责人朱达江、四川领克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人才经营部部长张海、重庆睿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人才经营部部长唐清、四川科技与创新人才服务产业园总经理何振华以及来自川渝两地20所高校的就业工作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就业工作的未来发展。
研讨会伊始,马常松副校长致辞。他表示,吉利学院创建于1999年,是吉利控股集团创办的唯一以吉利命名的大学。2020年整体搬迁成都以来,在教育主管部门、区域政府、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学校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希望以研讨会为平台,加强与区域政府、行业企业、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索长期合作机制,共享就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方依托吉利控股集团“校链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协同联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共育契合时代需求的适销对路人才。
张海部长在致辞中提出,新能源、汽车新四化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走出去”也成为汽车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国际化人才和高素质新四化产业人才成为目前最急迫的人才需求。希望通过与高校院所深化合作,通过订单式、定向式培养项目,推动高质量产教融合,培养行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研讨会上,查韵雅部长从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号召切实做好“六个抓手”“四个聚焦”切入,围绕统筹构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坚持高位推动,激发就业工作的新动能、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就业岗位,积极构建“1+2+N”就业招聘体系、加强监测督查,确保就业工作质量三个方面,分享了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推动“校链融合”的实践探索和具体路径。查部长表示,未来,将立足高质量就业工作的使命定位,进一步深化“校链融合”的探索和实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
黎波处长表示,要不断深化政校企合作交流,把政产学研用生态链各环节联合起来,共同探索新模式,着力解决企业人才招聘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两个问题,不断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努力开创高校就业工作新局面。
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张彦昭、西南财经大学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罗锋、重庆邮电大学招就处副处长张登国、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高崎聚焦“三校”模式下的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策略、“四链”融合视角下的就业育人体系创新构建、区域产业协同与人才输送路径等主题,分享了各自学校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典型经验和实践案例,为成渝地区高质量就业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和思路启示。
为吉利控股集团“校链融合”人才培养基地授牌
为吉利学院就业指导专家库专家颁发聘书
随后,举行了吉利控股集团“校链融合”人才培养基地授牌仪式和吉利学院就业指导专家库专家聘任仪式,参会领导为电子科技大学等20所基地学校授牌,并为吉利学院就业指导专家库专家颁发聘书。
在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提出吉利产教融合“三个校园”解决方案,即跨界校园、跨区校园、并行校园。“跨界校园”,通过院校与企业之间空间、资源、机制的重塑,更好地发展绿色可持续的教育;“跨区校园”,通过产教融合机制和线上教育平台,整合国内外不同区域的校园资源,更好地发展友好亲密的教育;通过AI赋能的智能体教育,建立线上智能体与线下实体各自独立且相互支持的“并行校园”。
此次研讨会正是学校积极响应吉利产教融合“三个校园”号召,依托自身学科专业优势与成渝地区产业优势,开创“校链融合”服务高质量育人新通道,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建设,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务实之举。通过本次研讨会,各高校就业部门负责人对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质量就业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各方将合力打通校链融合关键节点,全方位推动区域内校校、校企、校政等多元合作向纵深发展,铸就高质量就业合作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