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刘瑞恒 摄影 袁媛)12月17日,吉利学院与车百中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论坛暨“吉利学院—车百中汽—BVMW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顺利落幕。此次论坛以“中德融合、数字驱动、AI赋能、平台支撑、政校行企联动”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政府、学术界、产业界的150余名代表,共同探讨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推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新局面。
嘉宾致辞:产教融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吉利学院副校长马常松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吉利学院把高质量产教融合作为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紧紧依托吉利控股集团,聚焦汽车、电子信息、醇氢新能源和低空经济等万亿级产业,围绕汽车产业链在研、产、销、服领域,以产品思维构建以智能制造学科为主体、汽车服务学科与汽车人文学科为两翼的三大学科专业体系,并全面实施“十大行动”。马校长期望,通过本次论坛搭建起的平台,促进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企业与教育机构之间建立更加紧密、深入的合作关系。让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实践资源更好地融入教育教学领域,让学校的科研成果能够更好更快地在产业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副理事长(原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司长)严冯敏在致辞中指出,新能源汽车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新赛道,15年来,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9年全球第一,今年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迎来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他表示,随着数字化、网联化技术的深入应用,新能源汽车为教育事业提供了新的课题,也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围绕培养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亟需院校和企业广泛加强合作,共同创建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的新模式。
工信部ICDC汽车智能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砼认为,产教融合最大的瓶颈来自从全球视角下的科技前瞻、产业前瞻、企业前瞻、教育前瞻,如何推动校企协作平台跃升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实现科技、产业、企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创新成果的共建共享,是提升产教融合成效的重要路径。
主旨报告:聚焦新能源汽车前沿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
在本次论坛的主旨报告环节,数位行业专家就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和数字化转型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他认为,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就要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一代制造技术。
报告中,谭院士还分享了他所在的浙江大学智能工业机器人研发团队的相关成果,并鼓励吉利学院师生紧密围绕产业需求,扎实做好应用技术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勇立时代潮头,勇担时代使命,为行业发展和国家需求贡献更多的智慧。
同济大学教授朱西产分享了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的最新进展,并探讨了城市立体交通系统的创新设计。朱教授提出,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将深刻改变未来城市的交通格局,对教育和产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富佳深入剖析了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他提出了加强技术培训、建立标准维修体系等发展建议,以适应行业的快速发展。
BVMW职教中心、德国BBZ MITTE教育及科技中心中国区首席代表唐彬分享了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他详细介绍了该模式如何在实践中实现教育与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并探讨了在中国职教体系中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和路径,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国际视角和借鉴。
圆桌会议:共探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国际化生态建设
圆桌会议环节由车百中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校企合作主任熊轶群主持,会上来自行业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领军企业以及国际组织的多位专家共同探讨“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国际化生态建设与发展”。
德国联邦中小企业联合会(BVMW)中国区常务代表王洋在会上分享了全球低碳转型目标驱动下整车企业的产业变革趋势及人才需求。他指出,随着全球对低碳环保的日益重视,整车企业正加速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转型,这不仅带来了技术上的巨大变革,如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对人才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需要大量既懂传统汽车工程又精通新能源技术和智能网联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产业升级的需求。
普赫姆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沈阳长春运营总监张鹏针对全球车企转型升级的趋势,提出零部件厂商应积极调整应对策略,并重视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他强调,零部件厂商作为汽车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需紧跟整车企业步伐,加大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方面的投入,同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适应产业变革的专业人才,确保在新的市场格局中保持竞争力。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博士、高级专家赵志伟深入解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面临的标准法规体系与国际化接轨问题以及全球化服务人才的新需求。他指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法规差异给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带来了挑战,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标准与国际接轨。同时,培养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法规知识的全球化服务人才,将有助于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吉利学院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学院院长倪雨分享了学院在聚焦新能源汽车全球高速发展背景下重构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经验。他提到,学院紧密结合产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致力于为新能源汽车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长安大学教授、博导马菁探讨了双一流大学在服务国家新能源汽车战略过程中科创研发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她强调,双一流大学应发挥科研优势,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搭建国际化科研平台,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夸夫曼(上海)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国祥介绍了AI+XR技术在国际化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助力“中文 + 职教”方面的创新实践。他表示,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为职业教育带来更加生动、沉浸式的教学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同时也为国际学生学习中文和中国职业技能提供了新的途径。
中国汽车保修协会产教融合专委会主任苗志青在总结发言中强调,政校企协同合作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面向国际的产教融合生态体系至关重要。政府应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企业要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高校和职业院校需紧密对接产业需求,三方共同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国际化生态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签约仪式:开启中德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新篇章
签约仪式上,吉利学院与车百中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签署了《吉利学院—车百中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此次合作的深化,将进一步推动吉利学院在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同时也为车百中汽科技在人才储备和技术创新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双方表示,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共同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书写产教融合的新篇章。
同时,吉利学院、车百中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与德国联邦中小企业联合会(BVMW)共同签署了《吉利学院—车百中汽—BVMW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一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吉利学院和车百中汽科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国际化水平,也将为德国企业与中国教育机构在产教融合方面的合作提供新的范例。三方将共同努力,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中取得更大的发展,为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生态体系贡献力量。
签约仪式后,吉利学院邀请与会嘉宾参观校园,分享学校在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方面的建设成果与实践经验。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教育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机会和舞台,也将推动吉利学院开启新能源汽车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