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刘瑞恒)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学校积极推动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近日,我校2025年度辅导员工作室申报答辩会在铭福楼307室举行。副校长王桂琴主持会议,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代表参会。
会上,由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与表演学院申报的三个辅导员工作室依次进行答辩,围绕建设目标、实施路径及预期成果展开阐述。
商学院“梧桐职语”工作室 以创新的“三零三用”模式为核心,通过“零场地成本、零设备投入、零专职人员”的轻量化运营架构,叠加“用活校友资源、用实企业平台、用透家庭支持”的多元协同机制,构建起民办高校就业帮扶的全新范式。工作室依托校友导师库开展“职场面对面”线上咨询,联合企业开发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借助家校联动就业支持系统,实现从资源盘活到精准赋能的全链条服务。该模式计划在2025年覆盖全院80%毕业生,推动签约率提升至92%以上,专业对口率增长15个百分点,形成可推广的“低投入-高转化”就业育人体系。
艺术设计学院“非专业能力培养”工作室 则以第二课堂为阵地,通过“思政领航、牵手引线”育人模式,开展七大教育活动,搭建四大支撑平台,全面提升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工作室预期在建设后使学生第二课堂人均积分提升50%以上,参与活动人数比例提高50%,并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不少于50项,同时打造一支专业化的辅导员团队,形成可复制的培养模式。
数字媒体与表演学院“星火E言”思政坊以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为目标,通过“三化一融”框架,开发精品思政视频,构建多平台传播矩阵,培养专业网络思政队伍,实现线上线下融合育人。该工作室拟在建设周期内形成网络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与资源库,打造专业辅导员队伍,并建立可推广的网络思政教育模式。
评委们围绕项目的可行性、创新性及预期成效进行深入点评,并针对目标细化、成果量化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肩负着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学校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室建设。2024年,学校成功孵化了“以爱之名”和“筑梦”两个辅导员工作室,为学生工作创新提供了实践范例。“以爱之名”工作室构建“学校—家庭—学生”三位一体育人体系,通过9期家长沙龙、心理干预机制、家校联动就业支持等举措,全年助力50%待就业学生落实岗位,精准解决学生成长痛点。“筑梦”工作室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开展“红色记忆手作”“红色读书分享会”等活动覆盖500余名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特色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两大工作室的成功实践,为2025年度申报项目提供了可借鉴的建设路径与评估标准。
此次答辩会不仅为辅导员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也为学校学生工作模式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各工作室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思政教育、职业指导与综合素养提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助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